【李煒光】一次主要的稅收思惟史求包養經驗事務 儒家內部圍繞征稅問題的爭議

作者:

分類:

一次主要的稅收思惟史事務 儒家內部圍繞征稅問題包養網心得的爭議

作者:李煒光(天津財經年夜學財稅與公共治理學院傳授)

來源:“經濟觀察報”微信公眾號

時間:孔子二五包養價格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五日甲申

          耶穌2024年9月17日

 

 

 

冉求對本身的老師孔子回國后的生涯進行了多方照顧,但在增收田賦問題上,他卻與本身的老師發生了牴觸。當時魯國把這次稅率的變更計劃稱作“用田賦”。孔子在這件工作上的態度是堅決反對,並且他對本身的學生冉求也批評得非常嚴厲,甚至表現要清算門戶。這件發生在孔門內部的爭論包養金額,堪稱一次嚴重的思惟史事務。

 

作者:李煒光

封圖:圖蟲創意

導讀

 

壹||在孔子的思惟體系中,談稅收問題并未幾,但每次談,都是持很是莊重的態度。他在另一次談到稅收問題時說:“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平易近以時。”

 

貳||孔子那句“施取其厚,事舉此中,斂從其薄”,觸及到了支出、收入和福利包養條件三個方面的政策掌握。孔子是思惟家,他從最基礎上反對增收田賦,思慮得很是深入。

 

叁||作為思惟家,孔子很少議論稅收問題,但假如一旦觸及,他能一會兒包養違法就點出問題的關鍵和焦點之處——支出、收入、救濟等,把財政事務中包養意思最重要的幾個方面都捉住了。

包養一個月價錢 

魯哀公十一年,也就是公元前484年,孔子取道衛國回魯國,遭到史無前例的歡迎。在電影《孔子》中,周潤發所飾演的孔子,緩慢從車上走下來,穩穩站住。這一幕所刻畫的,就是孔子那年回魯國時的抽像。那時候,他應該是64歲,已經白發蒼蒼了,那畫面充滿了滄桑感,而此時的他,是人們心目中的聰明白叟,年高德劭,聲名遠揚,魯國的國都里擠滿了想從學于他的年輕人。

 

在那個時候,孔子的學生冉求在魯國季孫氏宗主季康子處擔任家臣。此時,魯國公室陵夷,以季孫氏為首的“三桓”強盛,把持著朝政。所謂“三桓”,是指魯國卿年夜夫孟孫氏、叔孫氏和季孫氏,因為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,所以有“三桓”之稱。

 

冉求對本身的老師孔子包養心得回國后的生涯進行了多方照顧,但在增收田賦問題上,他卻與本身的老師發生了牴觸。當時魯國把這次稅率的變更計劃稱作“用田賦”。孔子在這件工作上的態度是堅決反對,並且他對本身的學生冉求也批評得非常嚴厲,甚至表現要清算門戶。這件發生在孔門內部的爭論,堪稱一次嚴重的思惟史事務。

 

01包養甜心

 

這次爭論,被記載于《左傳》中,發生在公元前484年的年終時候,季孫氏預計在魯國實行“履畝而稅”的稅制,即按實際占有田畝的數量來征收軍賦,包含兵甲、車馬之類,《年齡》上記載此事的原文是“用田賦”,這也是年齡時期稅制改造的重要趨向。

 

當時,孔子剛剛回國,季孫氏當即派孔子的學生冉求前往拜訪,意思很明顯:在政策實施之前,先征求一下國老的意見。只需孔老師長教師說句話,表現一下支撐,那這場稅制的奉行就會順暢得多,包養網心得因為畢竟是要增添稅收,這能夠會惹起不少人的反對,有了孔老師長教師的支撐,更不難說服和安撫群眾。

 

可是,工作遠不是季孫氏想象包養網評價得那么簡單。冉求往找老師談,前后往了屢次。但是,無論他怎樣懇求,孔子只是板著臉,翻來覆往只說一句,“丘不識也”。

 

這里的“不識”,用詞很講究,孔子常用“不識”“不知”“未知”等詞匯,來表達本身對某件事有分歧見解,表述委婉,意思明確,包養一個月可使明天的我們一窺那個時代的正人包養甜心網風采。

 

又一次,勸說半日仍不包養條件見效,冉求只得起身告辭,但最后還是不由得埋怨了一句:“子為國老,待子而行,若之何子之不言也?”你這么有權威,怎么就不願說說意見呢?這時,孔子卻把眼光移向了窗外,不再作答了。

 

為何不答?因為要征稅的是季孫氏,冉求是他的家臣,若是把本身對此事的見解如實告訴,會使冉求處于兩難地步。因為冉求很難違背老師的意愿而支撐增稅,那樣的話會被認為是助紂為虐,影響他歷來非常重視的師生關系;但冉求也很難順從老師的意愿來反對增稅,那樣的話,他與季孫氏之間也會出現問題,他這個家臣還怎么當呢?

 

出于上述緣由,孔子不愿意很快地答覆冉求的問題,可是這不表白他不愿意跟冉求交換意見、表白本身的態度。因為冉求畢竟是本身的學生。

 

公然,在另一個場合,孔子向冉求坦白地談了本身的見解。文獻原文的記載是“私于包養行情冉有曰”。此處,“冉有”就是冉求。

 

為什么要暗裡說呢?估計是在冉求問老師“若之何子之不言”的時候,有別人在場包養網比較,或是冉求的隨行者,或是別的什么人。以冉求的成分,又是被季孫氏正式派來拜訪孔子的,不年夜能夠是他本身一個人來。總之,在有除了冉求之外的其別人在場的情況下,孔子未便說出對此事的見解。因為他對這件事是持強烈的反對態度。只要在師生二人單獨在一路的時候,他才能夠坦白地說出本身的心里話。從孔子處理此事的方法中,也可以看出來孔子為人處世的謹慎,這也是身為正人的一種品德。

 

孔子說了些什么呢?他說:“正人之行也,度于禮。施取其厚,事舉此中,斂從其薄。”意思是說,對于增稅這件事,應該用“禮”來權衡,作為執政者,對國民施加的恩賜必定要豐厚,對國民下達的任務必定要適中,對國民征收的賦稅必定要從輕。

 

我為什么會把這件事定位成一次主要的稅收思惟史事務呢?因為孔子的這段話雖然不長,卻有很主要的價值。他是在勸說冉求要秉持他歷來所倡導的謹慎精力。冉求在協助官方處理政務時,不成以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,在征稅問題上尤其這般,這才是合于禮的“正人之行”。

 

在孔子的思惟體系中,談稅收問題并未幾,但每次談,都是持很是莊重的態度。他在另一次談到稅收問題時說:“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平易近以時。”

 

孔子在這里還是從品德層面上講述稅收問題,他把“節用”與“愛人”聯系起來,尤其富有創意。良多人在研討中都指出過這一點,我更關心的則是後面那句“敬事而信”。

 

在周代文獻中,“敬”描繪的是一個人參加祭奠儀式時那種特別的心態,但此處又有所分歧。祭奠心態應只是對神的敬畏,神是偉年夜的,本身是低微的,而孔子這里所說的“敬”,則是為平易近謀福利的一種莫年夜的責任感,是身在此中所產生的那種無比虔誠的“敬”。這種責任在孔子看來,具有一種神圣性和壓倒性的繁重,也是出于對所承擔責任能夠出現閃掉的一種隱隱擔憂。

 

《國語·周語》中說:“明神而敬事之”,對稅收這樣嚴重的政務,必須心懷虔誠,講求信譽。執政者就是要有這種如履薄冰、如臨深淵的敬畏感。這是孔子一貫的思惟主張,它在《論語》里,以甜心寶貝包養網分歧的情勢反甜心花園復出現。

 

02

 

年齡之前,魯國和各諸侯國一樣,實行“周公之典”,即周公旦所創立的軌制。各諸侯國實行井田制,諸侯與臣平易近的關系以合作為紐帶,所以稱之為“助法”。農人在公田上耕種,將公田上的收穫奉獻給君主,各諸侯國君主將支出的一部門奉獻給周皇帝,而各國君主保證不會剝奪國民的基礎生涯所需,維系雙方關系是一種遠古遺傳下來的契約關系,孔子認為這是一種幻想的軌制,因為它是以品德、義務的情勢來實現官平易近之間的互惠關系台灣包養網

 

假如實行“履畝而稅”,傳統的井田軌制就會被打破,官方征稅、征役就會完整以本身的財政需求為中間,“使平易近以時”的傳統能夠會被減弱。在稅收問題上,孔子是個堅定的守舊主義者,破壞周禮早已確認的傳統,是他所堅決不克不及接收的。

 

但當時實行“履畝而稅”,卻是各諸侯國稅制演變的年夜趨勢。作為執政者,他們要正視井田制已然式微而致稅源乾涸的社會狀況,隨著鐵制農具的推廣,出現了大批私家開墾的私田,而這些新開墾的處女地卻收不上稅來,所以,改造稅法已是年夜勢所趨。

 

魯國在這之前的公元前594年,就已經實行過“初稅畝”了,而“初稅畝”就是一種“履畝而稅”的稅制形式,問題最后還是集中在稅收負擔上。據《年齡》記載,當時學者們廣泛認為新稅制的負擔超過了原來井田制的負擔,所以《左傳》上說,“初稅畝,非禮也”。

 

這次冉求與孔子之間的交通,最后的結果是“弗聽”,誰弗聽呢?當然不是冉求,而是季孫氏。魯國當局拒絕聽取孔子的意見,到了次年,也就是公元前483年的春天,魯國周全奉行“用田賦”政策,而冉求作為季孫氏的手下,天然也是支撐這次稅改的。

 

孔子與冉求之間是以發生了很嚴重的沖突。《論語·先進》中記載了此次事務:

 

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子曰:非吾徒也。小子鳴鼓而攻之,可也短期包養

 

老師終于翻臉了——對于孔子來說,季孫氏他管不了,但冉求是本身的學生,居然也助紂為虐,是可忍,孰不成忍。他表現,要與冉求斷絕師生關系,並且把話說得很決絕:學生們,大師聽好了,以后冉求再敢來,你們可以包養妹鳴鼓攻擊,把他轟出往!

 

孔子在表達了“斂從其薄”的意見后,冉求卻仍然“聚斂而附益之”,唯季氏之命是從,協助奉行“用田賦”,孔子是以才會怒髮衝冠——這哪里還是我的學生呢?

 

孔子的確有來由生氣。季孫氏是魯國最年夜的貴族,占有地盤數量最多,把持的城邑比“三桓”中其他兩家的總和還要多。在當時家國不分的體制下,增稅受害者最多的天然是他季孫氏,為自家斂財而全然不顧蒼生逝世活,在孔子看來,絕非正人所為。

 

公元前483年的冬天,魯國出現了蝗災,次年又發生了兩次。季孫氏這次強行增稅,如落井下石,給魯國國民帶包養感情來了很年夜的負擔,甚至達到平易近不聊生的田地,孔子的話應驗了。

 

孔子那句“施包養意思取其厚,事舉此中,斂從其薄”,觸及到了支出、收入和福利三個方面的政策掌握。孔子是思惟家,他從最基礎上反對增收田賦,思慮得很是深入。征收要輕,以不擾平易近為原則,是為“斂從其薄”;當局各項收入要節儉,工作要辦,但不要超過財力可支撐的限制,量進以為出,是為“事舉此中”;“施取其厚”,“施”的意思,是上古“養平易近”舉措的傳承,是福利辦法。

 

《周禮·司徒篇》有“保息六政”的說法,很是陳舊。原文是:“以保息養萬平易近,一曰慈幼;二曰養老;三曰振窮;四曰恤貧;五曰寬疾;六曰安富”。其中觸及養老、賑濟、兒童保健、醫療救助等平易近生的基礎方面,目標是借此達到一個和諧的年夜同社會。孔子認為這些與平易近眾生涯保證有關的工作,都應該充足重視、妥當設定、收入到位。這也是傳統,必須堅持。

 

03

 

夫子就是夫子,站得高、看得遠,考慮周全,為當時的人們指明了未來的標的目的,其基礎思惟就是放到現在也不過時,可是也不是說,他的主張沒有問題存在。

 

在孔子看來,收入和福利要確保,這是剛性的,當局維持運轉的基礎包養違法收入也要保證,可是他又請求支出要減輕,那只能靠節省下來的收入來維持了,但假如出入不相抵,若何能應付得來呢?夫子只顧講年夜事理,這此中的牴觸若何化解?在這方面,孔子沒有具體展開說,但問題卻還是存在的,這是各諸侯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。

 

原則的落實,需求政策設計具有可操縱性,但一旦進進了這個層面,儒家卻變得掉語,這是后世儒家在長期治國理財政策實踐中一向存在的問題。只講年夜事理,不解決實際問題,憑借權力一味地堅持己見,還會導致決策層無謂的爭論和政策歪曲,好比王安石變法前后發生的事,就證明了“儒家短板”確實存在。

 

不過話又說回來,孔夫子重在思惟貢獻,他并不擔任魯國執政,也不承擔具體政務的處理。作為思惟家,他很少議論稅收問題,但假如一旦觸及,他能一會兒就點出問題的關鍵和焦點之處——支出包養意思、收入、救濟等,把財政事務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都捉住了,這令明天的我們不得不欽佩思惟家的偉年夜。

 

以往,學者們廣泛認為儒家對王權是屬于服務型的思惟體系,其實不完整是這樣,在基礎價值上,儒家是有底線的。儒家強調人的保存權,這與現代社會就很能溝通。在稅收問題上,則集中表現為儒家一以貫之反對重稅、反對聚斂的主張,例如孔子明確請求本身的學生與重稅劃清界線,決不克不及助紂為虐。

 

在《年夜學》里,孔子說:“與其有聚斂之臣,寧有盜臣。”“盜臣”為何?貪官是也。“盜”字會意,在甲骨文里就有此字。本義是偷竊,偷東西的人,又指強盜,也指欺世盜名之人。“盜臣”欠好,但濫征賦稅的罪惡,甚至超過了“盜臣”,這是最不克不及被容忍的包養故事

 

孔子把本身的學包養意思生分為三類:德性、言語、政事。德性,有顏淵;言語,有子貢;政事,有冉求、季路(子路)等;文學,有子游、子夏等。論辦事才能,行政才能,冉求很擅長,甚至排在子路之前,這一點老師也承認。孔子不止一次夸贊冉求的才幹,在《論語·先進》中曾說:“今由與求也,可謂具臣矣。”這里的“由”是指仲由,即子路,“求”天然就是冉求了。對于這一句,楊伯峻在《論語譯包養合約注》中的注釋是:“現在仲由和冉求這兩個人,可以說是具有相當才干的臣屬了。”

 

歷史上有“冉求為季氏將師”的故事,冉求曾做過季孫氏的將軍,率領軍隊與齊國在魯國的郎亭作戰,立下赫赫戰功。在打敗了齊軍之后,季康子問冉求:“您的軍事才幹很了不得,是跟誰學過嗎?還是後天就有?”冉求答覆說:“是跟我的老師孔子學過。”甜心花園季孫氏嚮往之,曰:“孔子何如人哉?”其仰頭看天而問:“我想請他回魯國,可以嗎?”冉求答覆說:“當然可以。”不過,季孫氏很快就見識到了孔子畢竟是個什么樣的人。

 

冉求在征稅問題上的態度,使得孔子對本身的這位能干的學生,年夜掉所看,以致于要斷絕師生關系,這是動了真怒的表現。不過這只是暫時的問題,風波過后,師生關系還在,冉求畢竟是孔子的學生,不會徹底違背師命,只是未見到關于包養網ppt此事后續的詳細記載。

 

宋代表學家程顥在解釋何為“仁”時說:“按住脈搏時,最可知仁為何物。”此話年夜有深意,稅收問題即與儒家的暴政思惟年夜有關系。孔子、孟子等儒學導師關于稅收的論述,就是“儒學中有性命的東西”,是儒家學說中被疏忽了的批評性。不對的東西,不論面對誰,必定要指出來,必定要說“不”!

 

孔子被奉為至圣先師,一向被人們所紀念。當年司馬遷周游各地,到過魯國,往過曲包養金額阜,往看孔子留下來的遺跡,有廟堂、車服、禮器等。他距離孔子生涯包養價格ptt的時代,差未幾四百年,并不很遙遠,相當于現在跟明代的時間距離。孔子用過的東西,有的還在,似乎不久以前老師長教師還在這里生涯似的。司馬遷看到這些,難免動情,于是說了以下一段很有名的話:

 

《詩》有之:“平地仰止,景行去處。”雖不克不及至,然心向往之。余讀孔氏書,想見其為人。適魯,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,諸生以時習禮其家,余祗回留之不克不及往云。

 

這是一種多么年夜的吸引力,讓司馬遷在那里彷徨,久久不往,並且下定決心必定要把這個人寫進他的史書里,讓后世記住孔子。

 

責任編輯:近復

 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